朝陽新聞媒體檢索

Chaoyang Media News Retrieval system

關鍵字:

日期區間:

   ~  

2021-12-13   威傳媒

朝陽科大幼兒保育系畢業專題秀成果 創意應用展現專業

    下載


朝陽科大人文學院幼兒保育系一年一度的畢業專題成果展開跑!幼保系學生分組上台分享作品內容。(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今日於該校海豚廣場舉行「幼兒保育系第25屆畢業專題成果展」開幕儀式,會後師生大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幼保系畢業製作《2021HMEAYC》作品的團隊師生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幼保系王佩妤現場解說團隊共同製作《文源。啟》作品內容。(圖/陳惠玲攝影)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朝陽科大人文學院幼兒保育系一年一度的畢業專題成果展開跑!今(13)日中午,於該校海豚廣場舉行「幼兒保育系第25屆畢業專題成果展」開幕儀式,人文學院院長李玲玉教授以及畢業專題指導老師出席,學生們不僅分組上台介紹其專題主要特色與內容,還有手持分工製作的教具又演又唱,活潑生動地展現專業與與豐富多元的教案研究。

人文學院院長李玲玉表示,今年幼兒保育系為期五天的畢業成果展,是同學們依照老師不同的專業從開始選組,開啟了這一年來的學習製作與展演歷程的總成果,共有六組作品,以靜態展和動態展方式呈現,本周一至周三是依照老師指導的方向用靜態方式在海豚廣場展出,本周四至五則在設計禮堂展現,學生以口頭報告或以戲劇演出方式展演。這些是他們曾在幼兒園或其他場域所實施的過程,轉為運用到動態方式呈現出來的。

李玲玉強調,今年的專題最大的精神在於幼保系學生他們不只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呈現,也達到畢業即就業的水準。她說,每一年指導老師所帶領的學生有各自的創意與發想,今年成果展由楊淑雅老師負責總籌,並以「與愛相遇」為主題展現學生四年所學成果。

畢業成果展六大主題
李玲玉指出,今年畢業專題成果展充分展現幼教創新與應用特色,多元豐富的作品包括:以傳統童玩為基底創新設計環保童玩的《童格玩Year》,運用6E金三角策略,設計尊重、責任與關懷為理念,與全台14縣市近百位幼教師分享課程實作;《E觸擊發》以多種語言製作幼兒電子繪本;《2021HMEAYC》以全幼兒音樂教學為主題,將課程融入音樂即故事;《OMG!蔬果益》以多媒體遊戲結合活動及教具,再藉由多媒體遊戲輔助教學,提升幼兒對食物的認知;《Mr.HEAL療癒先生》以情緒療癒工具,作為釋放兒童的「心牆」;《文源。啟》以認識漢字透過更多在地文化的情境模組,達到親子共讀。

疫情影響 幼保系師生危機因應
李玲玉談到今年因為疫情關係,讓幼保系在很多方面的實施受到影響,也做出因應對策,諸如以往學生會到教學現場表演的都改為錄影片方式呈現,同時也邀集願意觀賞表演的園所,提供學生製成的連結影片,並以回饋方式互動回應。

李玲玉說,「雖然因為疫情讓學生的工作量增加,但我相信這是學生與以往所處理的危機是不同的,因為這讓他們彼此多了時間相處,也從磨合的過程中學習相處。」她強調,專業重要!但是專題的意義在於學生如何團隊合作與融合,除了畢業即就業,還要學會與社會待人處事融合。

她說,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到
長久以來會帶領學生到家扶的早療幼兒服務,但今年因為疫情而停止,先與銀管系老師合作代間學習服務,即長者與小朋友的代間學習,並以錄影方式呈現教學,反應頗受歡迎。
幼保系畢業製作《2021HMEAYC》成果展內容

大四生黃筑盈分享其團隊共同製作《2021HMEAYC》作品內容與心得。擔任組長的她說,這項主題製作是由院長李玲玉老師、系主任梁珀華老師共同指導,攤位上展示的教具,是學生製作的故事大書和音樂教具,作為教學用,分別運用在「音樂美語、代間學習、音樂育療」三大項進行。

在音樂美語方面,是在朝幼園進行教學,透過故事大書劇本,運用美語課程結合音樂與活動,讓孩子不知不覺沉浸於全美語的環境中;在代間學習方面,則是跟著銀髮產業管理系的代間學習計畫,一起到北屯區悅心幼兒園進行代間教學。黃筑盈說,這項課程以台語為主,10個幼兒10個長者一起上課,由於疫情影響,只進行五周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幼兒從陌生到熟悉會與長者分享互動。因為疫情後來也製作成影片教學,但效果沒有實際與人互動的好。

在音樂育療課程方面,黃筑盈說,課程針對特殊生的需求為主,但這項課程預計將在下學期展開,利用教具以及音樂針對每位孩子設計適性課程,目標是給予幼兒良好的成長與發展。

談到學習心得,黃筑盈說,這一年與同學相處時間多,過程中學習與同學之間溝通討論,學會分工合作;另一方面,也讓自己學習到樂器烏克麗麗以及音樂教學方法,這些技能對未來在教學上可以自由運用與發揮。

《文源。啟》靜態成果展內容
王佩妤是製作《文源。啟》作品團隊其中一員,她分享這是由王美玲老師指導,共有21位同學合力完成以幼兒為主的漢字教學研究。

王佩妤解說,由於事先透過觀察幼兒學習的注音符號,原因是抽象的符號難以吸收,其實在生活中的環境都是漢字並非注音符號,因此以漢字做為教具。團隊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取材,製作了四個情境模型,結合在地傳統文化與客家文化,模型有神明廳、有過年圍爐等等的情境實物,以生活經驗讓幼兒認識,從口語的詞彙進而建立認字的能力。展示現場還有參考國際AMI蒙特梭利協會培訓師游騰鑑老師的研究,團隊製作漢字的教具,運用在教學上並非抽象而是透過具象,提供幼兒對漢字的感官印象。

https://m.news.sina.com.tw/article/20211213/4080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