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新聞媒體檢索

Chaoyang Media News Retrieval system

關鍵字:

日期區間:

   ~  

2023-04-26   遠見雜誌

校長好忙!要幫大學生找工作,還要當空中飛人

    下載


崇右科大演藝系學生在王立民老師(左一)指導下,排練舞台劇。蘇義傑攝

2028年,私立大專院校將比2022年短少近4萬名生源,令校長們壓力爆棚。與其坐困愁城,不如正視問題,許多學校已開始因應變局,彰顯其獨特價值,藉此贏得認同。
2028年,是私立大專院校最嚴峻的關卡!屆時,158所公私立學校將競搶17.15萬的高中生(含延修生、五專三年級),一口氣比2022短少近4萬名生源,很多私校已提前因應轉型。

早在2017年,私立技職就迎來第一波的「少子化」海嘯!「學生數從2015年的30.1萬,降至2017年的26.6萬,我們已經挨餓很多年了,老牌私立大學直到去年考試分發缺額1000至2000人時,才驚覺事態嚴峻,」明新科大校長劉國偉說出實況,私立技職首當其衝,已有八所私立技職退場,再來才是私立大學。

洞悉產業需求,創造特色與價值
這幾年,私立技職因應少子化,都在做這三件事。首先是縮小規模、逐年減少名額,降低對學雜費的依賴;再來是右手拚特色,精準對接產業,讓學生畢業即就業;左手再引進外籍生,三路並進求生存。

20年前,朝陽科大就意識到少子化危機。董事長楊天生引進企業經營管理,隨時緊盯新生兒數據、分析生源變化及產業需求,在招生總量內,滾動式增減科系名額,讓朝陽得以度過第一波海嘯,學生數還不減反增。

最具特色的是資訊及航空學院。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說,技職旨在培育產業所需人才,如果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為何要念?資訊學院三個系都滿招,正是精準對接市場的成果。

朝陽特地請業師命題資訊科系大三「實務專題」的研究方向,學生花1.5年找出解決方案,合作廠商也從中得到啟發,互蒙其利。不只電子業,傳產遇到檢疫、自動化等問題,也會提供研究經費找朝陽合作。

但,產業起起落落,光靠資訊學院還不足,朝陽研究發現,長榮、華航在疫情前,每年都有3、400個招募職缺,每年還短缺200個維修人員,台灣卻無航空人才培訓基地,遂成立航空學院,陸續成立航空機械系(培育飛機維修人員)、飛行與民航人員技術系(機師及航管人員等),還有明年新設的航空運務系(空勤、地勤及運輸管理人員等),一條龍培訓航空人才。

朝陽不僅斥資七億興建航空大樓、機棚,還引進34套基礎型飛行模擬器,以開啟學生的飛行概念;並添購空中巴士A320全罩式飛行模擬駕駛機,為全台最完整的教學用模擬機。

瞄準航空、影藝利基,打造培訓基地
今年4月,在飛航系主任盧衍良的努力下,又花千萬引進全日空除役的波音777客機機身,在朝陽組裝成飛航情境模擬教室,每扇窗均配有即時飛行影像,可透過駕駛艙中控電腦設定航路、降落各國際機場,並模擬如日夜、晴雨、能見度、亂流等真實情境,「上課就像搭飛機一樣身臨其境。」

同時添置A320空中巴士、波音747模擬機,是讓學生熟悉全球兩大體系的機型,對接職場。今年6月,航機系將有首屆畢業生;飛航系將擴增至兩班,還提供百萬美元獎學金,暑假會選送六位學生到美國長榮飛行學院,接受專業飛行訓練。

但技職體系競爭激烈,朝陽不擔心其他學校搶進?鄭道明老神在在說,朝陽飛航系是唯一與航空公司合作,提供學生專業的課程,並以實機操作為特色的系。禮聘有實務經驗的師資,如盧衍良主任,曾服務於行政院飛安委員會(現運安會)。「最好的師資、最好的設備都在朝陽,進入門檻很高,我們不擔心競爭。」

同樣轉型為特色大學的,還有崇右影藝科大。

20年前,補教業起家的董事長林金水,發現商管市場趨於飽和,觀察生源變化後,鎖定影藝的藍海市場,「每年都有一群學生喜歡唱歌跳舞演戲,而國立大學並沒有相對應科系,我們決定專注培養演藝人才,2017年改制為崇右影藝科大,」林金水說。

崇右一條龍培養演員、歌手、舞者、模特兒、造型妝髮、導演、攝影、燈光音響、後製到宣發、經紀等相關人才,「讓學生入學即入行、校園即片場、畢業即就業,」校長蕭源都說出「影視人才培訓基地」的定位,這幾年下來,學生很快被產業預約了。

不過,有人擔心「單一演藝」的定位,會不會因學生少而不易永續生存?校務研究中心主任張浩明舉韓國東亞放送藝術大學為例說明,這所集影藝科系、攝影棚於一體的大學,《魷魚遊戲》就在這裡拍攝完成,學生不到1000人,卻培養出諸多知名演藝人員;崇右正致力成為台灣的「東亞放送大學」,雙方更合開「台灣二年、韓國二年」的雙聯學士學位。

短短幾年,崇右投資軟硬體設備超過1億,上百萬的攝影器材、空拍機、看片室、樂團練習室、金鳶劇場一應俱全,連雲門舞集都租借場地演出;還有基隆市第一座民航局標準無人機的練習場,可辦理證照考試。

這兩年,崇右幫演藝圈訓練演員、出租設備等業外收入,已超過學雜費,年年盈餘超過數千萬,加上捐給學校的重劃區土地,以及27公傾的第二校區,「崇右再發展20幾年都不是問題,」林金水說。

攜手半導體大廠,強化產學合作
有別於航空、影藝的利基市場,台灣最大的半導體業則帶給私立技職轉型契機。

龍華科大堪稱是「電子業類產線」教學環境最完整的大學,四年來,成功申請教育部補助,陸續成立「3D數位電路板設計暨智慧製造類產線」「5G行動通訊模組測試與調校類產線」「高速傳輸電子構裝設計與測試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從2018至2021年,共培養2958個學生,同時也幫「伙伴學校」培育451名學生、139位種子教師。包括台積電、日月光、南亞科皆與龍華合作,希望學生大四就能去實習。

甚至,還自行出資加上企業捐贈設備,設立「半導體製程、封裝檢測類產線」,總計涵蓋晶圓製造、封測、電路板及5G通訊四大類產線,「目標是成為亞洲最頂尖的電子實務技術培訓中心,」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充滿信心。

而全台最早成立半導體學院的明新科大占有地利優勢,全球前十大晶圓封測廠,台灣占有七家,全在學校附近。20幾年前,就與業界產學合作,2017年,設置台灣首座的「半導體封裝測試類產線」教學環境,力成、矽格、愛德萬、優貝克等大廠贊助機台與耗材,還派業師合開課程。

私立技職除致力發展特色教學,以緩解招生滑落速度,另一邊則引進境外生補缺口。這兩年,世界各國積極發展半導體業,也適時給了私立技職海外合作機會。

3月12日,明新科大校長劉國偉、副校長兼國際長廖信德聯袂到菲律賓,擴大與海外合作;兩天後,劉國偉到泰國參加亞太教育者年會,會中,許多國家的大學看到明新的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主動洽談合作;3月18日,廖信德獨自飛往越南三天,3月22日又到日本跟劉國偉會合考察,31日獨自到馬來西亞,4月中轉往越南拜會教育主管機關,預先幫赴越台商培育所需人才。

這已是私立技職的日常,馬不停蹄開發海外生源。「馬來西亞是全球半導體第六大出口國,希望送學生到明新半導體學院上課,雙方已簽訂合作案;日本也主動找明新合作,」廖信德笑說,這幾年都過著空中飛人的生活。

外國人主動取經,是看到台灣建教合作的成果。多年前,明新幫啟碁培訓高階人才,與河內百科大學(相當台成清交等級)合作碩士專班,啟碁每年支付每位學生25萬獎助學金,碩二到啟碁實習,畢業後回越南啟碁廠上班兩年。後來,許多精密機械業也循此模式與明新合作,目前,機械系有50位菲律賓的碩士生。

明新的學位境外生現有1352位;龍華更達到1560位,為全國技職校院之冠,也籌劃好與泰國合作雙聯學位,以及與印度合開碩士學位。

逆勢投資校園,爭取認同與肯定
私立大學跟私立技職的因應之道大同小異,多數先縮小規模,以降低對學雜費的依賴。

大同大學有3980個學生,校長何明果計畫恢復到1980年代的全校學生總數,大學及研究所約1200至2400人。「因為人口推估顯示生源持續往下降,與其追求規模人數,不如降低生師比,提升教育品質,讓學校永續發展。」

何明果期許大同能成為台灣的「加州理工學院」,底氣是來自創辦人林尚志贈與學校的財產,粗估價值突破千億。

「仰賴學雜費的思惟要改變了,靠資產活化以支應營運更務實,學生數減半,生師比馬上降為8:1,全校3萬8000坪的建築物空間,其中1萬8000坪做為教學研究,平均每位學生有九坪使用空間,遠優於標準,另外二萬坪做為育成空間收入約三億,進駐廠商可提供實習、工讀、產學合作研究,並擔任實務、熱門主題的業師,對學生更有利,」何明果從2016年起,就開始擘劃長治久安的治校方針。

大同已完成籌資16億,以興建樓板面積7500坪的「挺生大樓」,預計2026年完工。除智慧型多功能教室、國際會議廳,將引進咖啡廳、書店、育成廠商,與周遭的花博公園形成綠色廊帶,並藉助大同的學術能量,串起內湖科技園區、士林科學園區。

當私校積極縮編時,逢甲大學卻選擇逆向操作。校長王葳認為,私校不一定要降低招生名額才能永續發展。去年逢甲大學拿到雙料冠軍:全國申請入學分發人數最多;招生名額使用率96.36%,居大學之冠(排除藝術大學)。今年招生名額還逆勢增長115名。

去年7月,占地5.7公傾的水湳校區「共善樓」開工,土地及興建費用40餘億元,是逢甲創校以來最大的建設案,面積為現有校地1∕3,預計2024年啟用。這是與國際建築大師隈研吾合作的台灣首座「負建築」校園,僅兩層樓、沒有地下室,包含各種講堂、教室、大型演藝廳及軟硬體設施,讓師生擁有更好的校園環境。

王葳自信地說,逢甲大手筆投資校園,師資、畢業生歷年都受到企業肯定,加上便利的地理條件,競爭力甚至超越許多國立大學。去年下學期有2萬883位學生,今年9月將增至2萬1000名。「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境外生也快速成長,逢甲的學生數不減反增。」

這幾年,私立大專院校的校長個個壓力爆棚,既要招生、找財源,又要搞特色、引進境外生。但,葛自祥自我期許,與其抱怨大環境,不如認真突圍,彰顯私校的價值,贏得學生、企業的認同。